观健在

新闻内容

被誉为“四时神药”的茯苓,究竟神在哪里?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2024-11-14

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本草纲目》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不但精于诗词,而且对医术也颇有研究。一次他的痔疮复发了,不得不休粮断酒肉,忌酱菜盐酪好几天,可是一点也不见好转。于是开始查阅医术药典,对症状自制了芝麻茯苓面,食用后疗效甚好。

苏东坡在《与程正辅书》中记述了这一治疗痔疮方法:“黑芝麻去皮,九蒸晒,茯苓去皮,入少白蜜为面。食之甚美,如此服食多日,气力不衰,而痔减退。”“只吃此面,不消别药,百病自去,此长年真诀也。”可见,芝麻茯苓面,不仅可治痔疮还能祛百病,使人延年益寿。苏东坡采用芝麻茯苓面治疗痔疮的方法距今已有900多年,至今民间仍用此法治疗痔疮。可见茯苓的药用价值从古至今都是可圈可点的。

茯苓菌核按其药用部位不同,其功效有何不同?


# 茯苓皮 #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干燥外皮。多于7~9月釆挖,加工“茯苓片”、“茯苓块”时,收集削下的外皮,阴干。

【性状】本品呈长条形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外表面棕褐色至黑褐色,有疣状突起,内面淡棕色并常带有白色或淡红色的皮下部分。质较松软,略具弹性。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15-30g。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 赤茯苓 #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红色部分

【性状】 本品为大小不一的方块,长宽4-5cm,厚0.4-0.6cm ,间有长宽1.5cm以上的碎块,淡红色或淡棕色。质松,略具弹性。气微,味淡。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膀胱经。

【功效主治】行水;利湿热。主小便不利;水肿;淋浊;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 白茯苓 #

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内部白色致密的部分(切去赤茯苓后的白色部分)。通常为中药饮片。

【性状】完整的茯苓呈类圆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棕褐色或黑棕色,粗糙,具皱纹和缢缩,有时部分剥落。质坚实,破碎面颗粒状,近边缘淡红色,有细小蜂窝样孔洞,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气微,味淡,嚼之粘牙。(茯苓块: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肺、肾经。

【功效主治】渗湿利水: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健脾和胃:用于痰饮咳逆、呕吐、脾虚食少、泄泻。宁心安神:用于心悸不安、失眠健忘。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宁心安神用朱砂拌。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 茯神 #

本品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中间天然抱有松根(即"茯神木")的白色部分。药用部分为干燥菌核体。

【性状】菌核形态与茯苓相同,中间有一松树根贯穿。饮片多已切成方形的薄片,质坚实,具粉质,切断的松根棕黄色,表面有圈状纹理(年轮)。

【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经。

【功用主治】宁心,安神,利水。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茯苓菌核不同部分虽然同属一体,但临床作用确有差异。虽均具利水之功, 而白茯苓长于健脾渗湿, 赤茯苓长于清利, 茯苓皮优于消肿, 茯神则长于宁心益智而安神。根据以上特性, 临证之时按照不同的证侯特点, 依证辨别使用, 有助于正确选用, 提高药物疗效, 发挥其药性和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