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修炼:从中医的角度,何为“气沉丹田”?
“气沉丹田”是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时常出现在武侠小说或者经典武侠电视剧里,我们也算是耳濡目染了,剧中通常武功高强的大侠,在发功之前,便会摆出“气沉丹田”的招式,随即使出各种大招,对小编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天龙八部》中乔峰的绝招“降龙十八掌”。那么“气沉丹田”中的“气”和“丹田”,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具体指代什么呢?
“气沉丹田”所谓的“气”为:以饮食谷物所来源,由先天元气为原动力化生,并与元气合并而形成的宗气。“气沉丹田”所谓的“丹田”为: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一寸半处的“气海穴”由称“下气海”, 道家称为“丹田”,为“肓之原”。“肓”为心下肓膜,我们常说的“病入膏肓”指的就是这个部位。而“下气海”即是肓膜气之原,所以,留于“下气海”的宗气,对于“贯心脉”功能作用极为重要,也是中医脐疗的重要作用点。
宗气的五大作用
宗气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抟,本义把东西捏聚成团,“抟而不行”指不流动而聚成团,宗气中的绝大部分积于胸中,成为一团“气海”而不流动,胸中位于两乳正中,又名“膻中”。“气海”为宗气所聚,为宗气的聚积地、大本营,是宗气所有功能的基础。宗气充足,则“气海”充盈,功能正常;宗气虚衰,则“气海不充”,功能失常。《灵枢·海论》:“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宗气“贯心脉”
贯,本义用绳线将贝钱串在一起,古代有“一贯钱”的称谓,意为贯通。心脉,指全身血脉,因为心主全身血脉,所以宗气是贯通于全身血脉之中的,是推动全身血行的主要动力,以现代的心跳搏动泵血为典型表现。宗气充足,则心跳有力,心率规则,泵血充分,全身血脉运行有力;宗气虚衰则心跳无力,心率失常,泵血不充分,全身血脉运行缓慢,产生“心、脉”部位相应疾病。如《灵枢·刺节真邪》“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讲的就是宗气虚衰,全身血瘀的病症。心病无小病,宗气虚衰,常产生心跳骤停、猝死、昏迷等严重后果。中医常于病危之际,用大剂人参浓煎灌服,作为急救措施,谓之“吊元气”,实为“补宗气”以“贯心脉”。
宗气“行呼吸”
行,本义纵横畅通之十字路口。呼,指人向外呼气;吸,指人向内吸气。行呼吸,即人体呼气与吸气像十字路口一样纵横畅通,此正为宗气作用。宗气“出于酶循咽喉,故呼则出,吸则入”,宗气离开“气海”到肺,循着“咽”与“喉”两条通道,“咽”主吞咽食物,“喉”主出入气流,咽与喉与口鼻相通,气流出入以鼻为主,以口为辅,呼则出气,吸则入气。呼出的是人体内代谢产生的“废气”,现代证实主要是“二氧化碳”;吸人的是人体外的“清气”,现代证实主要是“氧气”。为这种呼出与吸人畅通提供充足的动力,就是宗气的重要作用。
人活一口气,宗气虚衰,吸入清气减少,呼出废气困难,人体则会发生废气积存、呼吸困难的重症、危症,如心梗、心衰、肺心病、高热等疾病,危重时期需要立即抢救。《素问·平人气象论》对此有精辟而形象的论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在病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有经验的中医,通过“其动应衣”现象,及时判断出“宗气泄”,为重症抢救赢得时间,常可挽救患者的生命。
宗气“上走息道,出鼻为嗅”
“宗气留于海,其上者,走于息道……上出于鼻而为臭”。留,本义依恋田地;走,本义小跑;息,本义胎儿以心为鼻进行呼吸;道,本义在叉路口领路;出,本义为离城远征;鼻,本义为出入气和嗅觉器官;嗅,本义为闻气味。宗气留连气海,领跑于人体呼吸通道,离开气海向上到鼻负责辨别气味。“息道”,包括咽喉、口鼻,现代医学将其称为“上呼吸道”,上呼吸道感染称为“上感”或“感冒”。冒,本套在头上的帽子,意为人体上部。
宗气通行于息道,息道受阻受损,呼吸不利,皆可损伤宗气,临床上息道外感寒邪、温邪燥邪、疫毒等,均可直接损伤宗气,像“非典”“H9N1”“毒气中毒”等,均为息道感受外邪,直接致使宗气衰弱,心、肺功能衰弱,出现重症、危症的典型例子。伤风感冒,也会直接损伤宗气,也会致命,这是宗气带给治病养生的重要启示。
宗气“下注气街”
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注本义从上向下灌人;气街,为人体脉网十二经络架构的补充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特点。人体有四大气街,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灵枢·动输》“四街者,气之径路也”。《灵枢·卫气》:“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宗气所注气街,分别与足太阳膀胱经、冲脉、胃经、肾经相联,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为宗气出表之径;冲脉为血海,为宗气入血之径;胃为水谷之海,为宗气所来之径;肾主藏精生髓聚脑,为宗气系精髓脑之径。
故凡伤表者,必伤宗气;凡伤血海者,必伤宗气;凡伤胃者,必伤宗气;凡伤精髓脑者,必伤宗气。临床上心、肺之病,遇寒伤表阳之后,均可诱发或加重;风寒湿症,脾胃内伤、精亏髓少,日久均可累及心、肺,即是明证。因此,临床上保护宗气不被损伤,是为保护“心脉、呼吸”之根本,实现“不得大病、重病”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