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健在

新闻内容

年龄+1,元气-1?中医里有“元气守恒”定律吗?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2025-03-08

今天的我,电量满格,比昨天更优秀一点点,冲鸭!每一天都是新的冒险,准备好了吗?大家是否感受到其字里行间的迸发出满满元气?在小编看来稚童跑跑跳跳,开开心心的就是最具元气的象征,而在女性的世界里在元气多巴胺穿搭、元气感妆容的加持下,内核强大、精力充沛且灵魂有趣的高能量女生也同样时时刻刻散发着满满的元气;在男性的范畴里阳光向上、热爱运动且风趣幽默的责任感男生,也是元气满满的体现……元气在日常生活中,似乎被定义为形容一个人精力充沛、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状态。那么在中医的范畴里,是如何去定义“元气“一词的呢?接下来和小编一同踏入探索之旅吧!


历史长河中的元气

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医学乃至整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基本、最独特的范畴,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质结合点。


“元”,甲骨文,在人的头顶上加指事字宙的两横二答号,意为宇宙初始、混沌太初。《周易·乾》“元、亨、利、贞”中的“元”,《易传·系辞》“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中的“易”,又称为“无极、太初”。


“气”,甲骨文,为长短不一的三横。本义飘逸、扩散的汽流。“气”无去无来,无先无后,无始无终,无上无下,弥漫太虚,主宰万变,既没有空间结构,又没有时间限制;既没有质量,又没有形状;既没有速度,又没有量度,只有自为自在的无限运动与变化神机。

以下附上“气”之意境最为精彩是一段阐释: “盈天地间皆一气,气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至大无处,至小无内,囊括宇宙,包罗万象,其相无去无来,究之于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穷之于后天地之后,莫知其终。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乾坤依此而复载,日月依此而照临,虚空依此而宽广,万灵依此而变通”。


元气本源于自然  
“元气”就是宇宙本初的“气”,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构成万事万物的根本物质。它携带能量,承载信息,聚则生物,散则为气。“元气”凝聚便构成了万物形神,万物形神离散又返归到气的原始状态。人之形神是元气凝聚的结果,人的生死都是元气变化的结果。元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人体生命舞蹈的指挥家。 《灵枢· 刺节真邪论》记载:“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明确指明了“真气”在中医学的本义实际上是指由禀受与先天,与生俱来流行于形体于经脉之内的先天之气。因此,“真气”就是道家所说的“先天真一之气”,就是人体的元气。

来自三维的人体元气
在自然时空三维坐标系  中,带有父根的精子,突入带有母基的卵子,于此形成受精卵的瞬间,地球承载着其父母,运行于自然的某一时空位点之上,此一时空位点的元气亦于此瞬间注入受精卵。这样,受精卵就拥有下来自三维的“元气”:一维是父系元气,内涵父系信息密码;二维是母系元气,内涵母系信息密码;一维是自然时空元气,内有然时空信息密码。因此,人体元气是三维的、立体的,其数量和质量受到父、母、自然时空三方面的影响。

元气是不可自生的
人体元气是生命初始之时,父母之精结合的一刹那,自然时空对于某一个体的一次性赋予,是一种特殊的一次性分配,不能追加,非后天人力可予。人体不能自生,只能用一点、少一点,只有通过有效节养,才能用得时间更长。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每一生命个体,其三维元气注人之时,所处的自然时空坐标不同,因而元气的定数也不一样。 人体元气足够用一生。人体元气虽有定数,但每一个个体所禀赋的元气,只要耗散速度,与年龄相匹配,与活动相匹配元气都够用一生,都足以维持人体活到一百二十岁。人活一口气,有气就有命,因此,维持元气耗散的“度”,便是中医“治未病”的主要内涵。

人体元气不灭
人体元气不灭。元气是物质的客观存在,遵循“物质不灭定律”,有形的物和无形的气,都是它的存在形式,“聚则为物,散则为气”。对人而言,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亡,但是亡不是死,不是从此消失,而是不以此种形式存在。“人亡”是人这种形式不存在了,而依然会以气的形式,或转换为其它形式存在。

人体元气做减法
人体元气有自然定数,其与生命时间成反比,它是以“耗散”的方式,来支持生命旅程的。活一口气,有元气则生,无元气则死。人的寿命有长有短,元气足就寿命长,元气少就寿命短。人的年龄与元气值成反比,人的年龄向上走,人的元气向下走,岁数越大,元气值越小,刚出生时,元气最足,死亡时,元气为零。一生之中,“元气与年龄不相匹配临界点”为五十六岁,开始发生老年疾病状况;“元气与年龄相匹配峰值点”为女性 28 岁、男性32 岁,为人生“重振根基”的黄金时期。 我国历史上最典型的长寿代表——彭祖,民间称“寿星老”,大脑门,笑容满面,拄一根寿杖,拿一个寿桃,《西游记》  里叫南极仙翁。后人托他的名,写了一本养生书,叫《彭祖摄生养性论》  ,提出“即时节养元气”的观点。再有是东周时期的老子姓李,名耳,别名老聃,武则天封其为“太上老君  ”,道教尊其为“道教之祖”。相传老子在周朝作“典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因见周朝气数已尽,遂辞职不干,倒骑青牛,西出流沙,不知所终,临行做《道德经》  五千文。时年80岁,后过了约百余年,有人尚且见到过他,保守估计,老子活了将近二百岁。所以寿命长的人,元气一定是充足的,元气与寿命是同步的。

保持中庸之道
“ 节养元气、小炷留灯、保持中庸 ”
人和自然,时刻进行着物质交换,进行着能量和信息的沟通,时刻耗散着人体的元气。保持“中庸”,防止太过和不及,使元气适度而适当的耗散。“治未病”者,就是通过对人体“天和态”的非显著改变,进行拨乱反正,从而达成“不生病”的目的,此为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实质,也是“中医是一门养生哲学”论断的由来。